青年资讯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77年刘源写信给邓小平,信中只提到一件事:小平叔叔,我想考大学

2022-05-07| 发布者: 青年资讯网| 查看: 144| 评论: 3|来源:互联网

摘要: 图|刘源年轻时前言1977年8月6日,由邓小平主持召开的教育和科学座谈会在北京召开。座谈会上,时任武汉大学副...
小熊影视 https://www.xxys520.com/

图|刘源年轻时

前言

1977年8月6日,由邓小平主持召开的教育和科学座谈会在北京召开。

座谈会上,时任武汉大学副教授査全性教授提出:

“从今年就开始改进招生办法,一定要当机立断,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。”

査全性教授所提出的改进招生办法,得到了当时出席座谈会的所有人赞同,邓小平略一沉吟后,最终拍板决定:

“既然大家要求,那就改过来,今年就恢复高考。”

也因邓小平的一句话,广大知识分子的命运,一下子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“我想考大学”

1977年8月21日,北京长安街头的大喇叭里传来了消息,从今年起恢复高考。

虽然只是会议上决定,还没有形成进一步的决议,可随着邓小平这一拍板决定,消息传的非常快,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。

在北京起重机厂上班的刘源听了,心里也十分激动。

10月12日,国务院批转了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《关于1977年高等院校招生工作的意见》,文件规定:废除推荐制度、恢复文化考试,择优录取。

一个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就此来临。

可就在刘源满心欢喜的提出请求的时候,厂里却做出了决定,不允许他参加高考。

理由是:超龄。

那一年,刘源26岁。

当时厂里还有9个年龄比他大的工友,也都同时卡在年龄这一关。

不过,刘源心里很清楚,自己的原因并不这么简单。

图|1965年8月,刘少奇在家中听取儿子刘源汇报在部队锻炼的情况

因为他的父亲是刘少奇。

由于父亲的缘故,在那个特殊难忘的岁月里面,刘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些许影响。

小时候的刘源就受到父亲极为严格的教育,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光荣参军,还曾在公安总队当兵,60年代时刘源在全军大比武中还荣获了特等射手的称号,并被选拔为“十一”游行的国旗护卫兵。

这一切的成就,除了和父亲的教导有关外,和刘源个人的努力也是分不开关系的。

不过随着时间推移,刘源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,1968年12月24日,从北京四中毕业后的刘源,坐火车到山西山阴县插队落户。

对于当天的场景,刘源印象格外的深刻,火车站的站台上,满是送行的人,面对亲人的别离,大家都有些许的伤感。

唯独刘源只有妹妹一个人来送行。

这一刻刘源只感觉到对未来十分迷茫,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走,面对送行的妹妹,刘源不敢去看她,挤进车厢后,就钻进车厢的尾部不见了踪影。

哭成泪人的妹妹焦急地在外面喊,直到火车发车前,刘源才隔着玻璃和妹妹见了一面。

“源儿哥……”

刘源隔着玻璃只听到妹妹喊了这么一声,就一晃而过了。

图|毛主席与刘少奇

时隔多年,刘源回忆起当时的心境,说着这么一句话:

“当时,我胸中既没那种响应号召的狂热,也没对走进充满艰难困苦的未知世界的恐惧……”

对于一个城市出生的孩子,农村的生活条件自然要苦很多,可刘源面临的困难绝对不仅仅只有这一些,好在当时淳朴的村民,对这个远离家乡、远离亲人的孩子进行了照顾,才没有让刘源对生活丧失信心。

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,刘源离开了生活了7年的白坊村,走的那一天,全村的老少都来为这个年轻人送行,很多人都不禁哭出了声,刘源知道,自己一生中,都会对这个地方深深眷恋着……

回到北京以后,刘源被安排到北京起重机厂工作。

工厂里的工人师傅,也都知道刘源是个什么样的人,因此竭尽全力的予以关照,刘源的师傅,一个老工人田文奎更是说了这样一句话:

“我白天黑夜和刘源在一起,他没有问题!”

闲暇的时候,刘源经常在工厂里,和工友们谈天说地的拉家常,彼此间的感情十分深厚。

一直到两年以后,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,令刘源感觉到,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好机会。

图|邓小平、周总理、毛主席、刘少奇在天安门

1977年8月的一天,北京起重机厂传达了上级的文件,并公开贴出了报考条件。刘源仔细看了报名的条件后,认为自己没有问题。于是他满心欢喜的提出了请求。

可令刘源没想到的是,自己的请求很快就被厂组织退了回来。

超龄的理由并不能说服刘源,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被退回来,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,更令人难过的是,厂里以他的年龄划限,另外9名工友的请求也被退了回来。

刘源想不通,如果按照报名条件来看的话,自己肯定是符合标准的,而且按照条件来看,高考对于“老三届”的毕业生是开绿灯的,“老三届”的考生大多都超龄。

“他们年龄肯定比我大。”

刘源想到了写信,不仅要写信,他还要给邓小平写信。

即便是时隔多年,刘源依然清楚的记得,信写的并不长,只有一页纸,信中实事求是的反映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后,刘源工整的在信封上写下:

“中共中央邓小平副主席”

刘源焦急地等待着,不过令他也没有想到的事情是,仅仅十来天的时间,他就收到了回音,不仅仅是他本人放行,就连一起提出高考被退回的9名工友,也一起予以放行。

图|1960年11月5日,刘少奇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

报考时刘源填写政审表,除了父母一栏以及自己的个人信息外,大多数都填了“众所周知”四个字。

也确实是众所周知。

刘源等9名工友,拿到了北京市几乎是最后10个高考的考号,这时候距离高考开考仅剩下一个星期。

感念母校恩情

刘源写信给邓小平,也是出于对这位长辈的尊重,当年父亲与邓小平就曾在革命战争年代,积累下深厚的革命情谊,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面,两人始终坚持真理。

有关小平叔叔是如何批复的,刘源并不知情。只知道邓小平批给北京市委书记吴德,吴德又批转给了北京市委负责高招的同志,然后就是厂组织对他们的同志了。

1979年1月,王光美一次去看望邓小平,还提到了刘源写的想要参加高考的信以及邓的批复,邓小平只是微微一笑,没有说话。

当时的刘源已经进入大学校园。

参加高考后,刘源填报了两个志愿。

第一志愿为北大哲学系,第二志愿为北师院历史系。

高考成绩下来以后,刘源的分数远远超过了第一志愿的分数线,可北大哲学系考虑再三,仍然不敢做出决定。

图|1055年建设中的北京师范学院(后来的首都师范大学)

80年代后,北大后来还专门派一位老师找到刘源问他:“你还想上北大吗?这是你原来就报考的大学。”

“当年没收,确实不对,现在也许可以补救一下。”

老师的话十分真诚,并且还说:

“原来你报的哲学,现在上的历史,你愿意上哲学还是历史?”

刘源很感谢老师对他的照顾,不过他还是婉拒了。

当年高考结束后,第一志愿没有录取,因此照例按第二志愿投递。

北师院接到刘源的档案以后,一度也十分犹豫。

北师院历史系77级班主任周兴旺当年就住在北京市崇文门内的一家旅馆中,这个旅馆是当年北京市高校招生录取的现场。

在周兴旺居住的房间内,整整齐齐的码着20份档案,这些都是北京市高招办筛选出来的档案,当时高办的一个负责人拿着两份档案,一份较厚,一份较薄,让周兴旺自己选,周兴旺觉得,还是挑个“个大一点”。

而这份档案恰好就是刘源的。

图|原北师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崔耀先

不过录不录这个学生,北师院的领导为此开会专门研究这件事,北师院领导崔耀先(后任北师院院长兼党委书记)在研讨会上展现出充分的口才,说服了在场所有的人。

刘源回北京时,理由是因患肝病,北师院决定,先让他去体检,如果体检能通过的话,也就没有理由不让他上了。

刘源到崇文门内旅馆报到时,周兴旺带着他专门到同仁医院做了体检,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。

1978年3月8日,刘源通过高考,顺利地考入北师院历史系。

对于母校北师院的录取,刘源心怀感激,这是他命运的一个新的起点。

虽然北大曾提出补救,可刘源却始终没有忘记母校,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师,因此没有选择离开。

在北师院四年的求学生涯中,刘源得到了很好的教育,包括多年之后刘源回忆起求学时期的往事,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

“要是没有周老师那句‘挑个儿大的’,今天坐在这里的肯定不会是我。”

刘源退休以后,始终没有忘记母校,有时间的时候也会经常回去看望,首都师范大学历史院院长刘屹就曾提到:“戚国淦先生、宁可先生、齐世荣先生先后辞世,刘源都会在繁忙公务中抽出时间,专程赶来送别。”

图|刘源捐赠上将军服给母校

2016年3月16日,全国人大闭幕当天,刘源专程赶往首都师范大学,将自己的上将军服捐赠给母校。

“军服象征着忠诚、热血、使命与奉献,将自己珍爱的一套上将军服捐赠给母校,以此表达对母校和老师们的感激之情。他感恩母校在困难时期对自己的包容、爱护与栽培。”

刘源在捐赠仪式上,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话,也让人不由得感慨。

捐赠仪式之前,刘源还特别嘱咐了学校,不要大张旗鼓的,仪式务必要简单低调,不要浪费人力物力,捐赠仪式结束后,刘源到学校食堂和老同学一起吃了一顿饭,聊起了当年上学时候的往事。

2019年3月16日,刘源又向母校首都师范大学捐赠了自己写的新书《梦回万里卫黄保华——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、军事、军队》,一共160本。

为什么是160本,刘源也有特殊的含义在里面。

其中120本,是为了纪念父亲刘少奇诞辰120周年,而另外40本,则是为了纪念自己入校学习40年。

为了表达对刘源的感谢,首都师范大学校友会向刘源赠送了由校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、著名青年书法家解小青专门撰写的书法作品:

“戎旃無界,泮水思源”王光美罕见的走了一次“后门”

1982年,刘源大学毕业,这时候的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对于刘源来说,可以算得上是守得云开见月明。

从求学时期,刘源就体味了人生百态,直至26岁考入大学,迎来了人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即将毕业的30岁,刘源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将何去何从。

刘源插队时曾到山西省山阴县白坊村插队,对那里的老百姓生活有过很深入的了解,也曾得到过朴实的老百姓帮助,他觉得自己应该回到农村去,实实在在的帮助老百姓做点事情。

图|邓小平

要知道此时的刘源大学才刚毕业,那时候的大学生,可不像我们今天,况且以刘源的条件,他能够选的方向也很多。

他可以留在北京,继续读研究生,有很多的老教授都愿意收他,也可以出国留学,不愿意的话还可以给领导当秘书,至少是在人生上升阶段,他可以有很多的捷径。

刘源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条道路,而是自愿到河南农村去,到父亲曾经去过、战斗过的地方去工作。

出乎意料的是,母亲王光美却对儿子的选择表示了理解和赞许,甚至不惜为儿子的愿望,罕见的走了一次后门,她找到了北京市有关领导,诚恳的为刘源“说情”。

1982年,30岁的刘源到了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,当了一名公社副主任。

从包一个大队分管一个区开始,后来又分管了社队企业,刘源任劳任怨的工作,并逐渐的做出了成绩。

1983年4月,新乡县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,选举刘源担任副县长,主抓全县多种经营和企业,一年以后,刘源因成绩显著,又在新乡县人大会上被选举为县长。

1985年,刘源调任郑州市副市长,并在3年后当选为河南省副省长。

图|1979年1月王光美参加人民大会堂的春节联欢会,刘源和陪同王光美进入人民大会堂

有人曾提到过,说刘源是“坐飞机”升上来的,可实际上熟悉他工作的人都知道,刘源是卖苦力上来的。

刘源调任郑州市副市长时,主管的是城市建设工作,一上任就抛给他个难题,郑州市当时正力抓引进天然气项目的立项,可这个工作难度很大,刘源为此几次跑到北京去,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,一年以后项目批下来,刘源人也瘦了一圈,

在郑州市上任的几年时间里面,刘源几乎是马不停蹄,为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实事。

也因此,1988年1月,36岁的刘源在河南省人大上被提名为副省长候选人,并顺利当选为副省长,100多名代表给出的推荐理由是:

“我们推荐刘源为候选人,并不是因为他是刘少奇同志的儿子,而是因为他谦虚谨慎,工作敢想敢干而又任劳任怨,有突出的政绩。”

不过就连刘源也没有想到,这“官”当得好好的,没想到又要我当兵了。

图|王光美

邓小平、杨尚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曾提出:地方、军队干部经常交流,是共产党的传统优势,不要堵死这条路。尤其是军队里,一定要有熟悉地方工作的人。

就这样,刘源作为地方领导干部中成绩优异者,被第一个交流到军队中任职。

1992年,刘源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第二政委兼副主任。2000年晋升为武警中将军衔,2009年又晋升为上将军衔。

有人曾指出,刘源是“没有当过一天兵的上将”,这话其实不太准确。

刘源少年时就在父亲鼓励下参军过一段时间,全军大比武中,刘源还曾荣膺过“特等射手”的称号,只是这一段当兵时间经历并不长。

又有人说,刘源一到部队就佩戴了少将军衔。

可事实上,刘源是作为最优秀的副省级干部交流到部队中任职的,从基层公社副主任一直到副省长。

图|刘源向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捐赠上将服

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,刘源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,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部队都是有口皆碑,并且完成了党和人民交予的光荣任务,只是刘源始终保持谦逊的风格。

“不论我当多大的官,干多少好事,大家只记得跟着我姓名的破折号后面的那个人‘——刘少奇的儿子’!大家总是把对老一辈的感情、同情转移到我身上。我只有多谋公,不谋私,为大家多办事,把这一好条件还给大家!”

感谢阅读,点个关注再走呗~



分享至:
| 收藏
收藏 分享 邀请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青年资讯网  

GMT+8, 2019-1-6 20:25 , Processed in 0.100947 second(s), 11 queries .

Powered by 青年资讯网 X1.0

© 2015-2020 青年资讯网 版权所有

微信扫一扫